基地展示/Base

  1. 1
  2. 2
  3. 3
  4. 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媒体视角】承稳粮国安之重——我国民族种业改革创新发展记(一)

      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我国种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空白起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在同心共筑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种业在外有国际竞争压力、内有转方式调

结构的挑战中,不断改革创新,向纵深区攻坚挺进,逐步冲破体制机制的桎梏,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芒

。深入剖析种业改革发展历程,不仅深刻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也浓缩体现了我国全面深

化改革的艰辛与努力,具有独特的典型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在漫漫时光长河中,从第一粒种子被播下,人类开始由采集走向农

耕,自此以后,农桑稼穑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
       世事变迁,岁月更迭,种子之重愈发显现。不论是纵观我国种业几十年来的艰辛发展历程,还是

横看西方发达国家种业的辉煌历史,种业已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价值链的起点,成为一个国家农

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先进代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连续出台重大政策措施推进种业改革。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

在不同场合对种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民族种业,带着重托与期待,在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戮力前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

的骄人成绩。几年来,我国育种能力显著提升,自主选育品种支撑起了国家粮食安全;几年来,种业成

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纷纷涌入;几年来,好品种不断涌现,同一片土

地上农民打的粮食更多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几个月来,记者深入企业车间,走进科研院所,

踏进田间农舍,听专家官员谈种业改革之思,看育种研发人员的品种攻关之获,品农民用好种多打粮的

丰收之乐,一条清晰可见的“种业强国梦”之路在记者笔端铺展开来。
       化解深层矛盾,释放更大红利,种业改革向纵深推进
       稳粮国安的大任,转变方式的要求,国际竞争的压力……民族种业到了转型升级、不进则退的紧要

关头,急需一场全新的变革
       “我们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规模的农业、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应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

农业科技、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育种产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要求十分明确。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种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种

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经历了农民自留种、计划统一供种、产业化发展、现代化推进的历史阶段,

逐步实现从种子到种业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2000年《种子法》的实施,为我国种业发展带来了根本

性变革,标志着种业真正开始走向市场化、产业化。
       但是,在民族种业长足发展的同时,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也日渐加大。从本世纪初开始,美国

玉米品种“先玉335”一朝发力,席卷而来。国外种业为何如此强大?民族种业创新能力该如何提高?

“一个品种的选育需要近10年,现在用的是10年前科技支撑的结果,如果现在不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10年以后怎么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曾经充满忧虑。
       当时,种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品种创新能力不强。跨国种业的育种科技已经全面进入“分子时

代”,我国大多还处在“拿眼瞪,用脚踹,一把尺子一杆秤”的传统育种阶段;国外育种模式已经是“

工厂化”运行,批量育出新品种,我国还是“课题组”、“小作坊”生产,新品种研发更像是“买彩票

”。
       但与之相悖的是,我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育种队伍,成果水平和数量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但这些成果不少却在发过论文、评完职称后束之高阁,被称作“铁皮柜里的成果”。
       在此同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日益增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愈加迫切,都对农业特别是

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在我国不断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在日益激烈

的国际竞争中,要切实突出种业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地位,建设种业强国。
       民族种业到了一个危中求机、不进则退的关键当口,急需一场新的变革来化解更深的矛盾纠葛,

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种业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这个在业内被称为“8号文件

”的意见成为近年来种业发展最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随后,2012年、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相

继印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

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密集出台、力透纸背,深化种业改革的大幕开启。
       这些改革文件对未来一个时期民族种业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给出了清晰的指引,首次提出建设

“种业强国”的战略构想,并旗帜鲜明地要求“以企业为主体”,在商业化育种中起到主导作用,科研

单位将逐渐向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转型,发挥两者优势,实现双轮驱动。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藩篱’,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

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
       改革成为一种共识,一套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组织体系构建起来。各级财政加大投

入力度,支持资源发掘、品种培育、技术研发、种子生产和管理部门条件能力建设;金融税收部门出台

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同时,国家层面建立了现代种业发展部际协调组,将种业改革任

务梳理成51项具体措施,分解到19个相关部委、单位具体落实,每月分析、两月调度,确保了各项政

策措施件件有着落、样样有进展。
       民族种业,承稳粮国安之重,挟改革攻坚之势,向新的历史征途纵深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