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展示/Base

  1. 1
  2. 2
  3. 3
  4. 4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媒体视角】承稳粮国安之重——我国民族种业改革创新发展记(二)

       科研单位要做加减法,解决创新与生产“两张皮”
       通过权益比例改革、科研成果交易平台等激发创新热情,增强其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水平;

通过“事企脱钩”等减弱其对市场公平的干预,退出商业化领域
       “科研单位要着力提升种业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水平,夯实种业创新基础,为企业创新育种

提供不竭的科技源泉。”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
       围绕这个目标,科研单位一方面做加法,加强其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一方面做减法,

把商业性、竞争性领域的事情还给市场、交给企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综合研究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基础

研究水平决定种业未来的高度。”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大数据、信息技术、生物组学技术

等等,科研中许多重大需求都是跨区域、跨学科的,这些都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稳定的投入,必须由

国家承担。” 
      
       科研成果能“变现”,也要“确权”。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三部委从去年开始,在4家中央

科研单位实施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核心是科研人员个人将从成果中获得直接回报,而且

比例将不低于40%。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是4家试点单位之一,他们出台了详细方案来落实推进,并且在具体权

益比例上按照资金来源分类,更具公平性。比如:由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取得的成果,个人所占比例是

50%,而由个人出资取得的成果,个人占比可高达70%。同时,明确规定,科研人员享有的知识产权相

关权益,不因工作单位和岗位变动而丧失。
       “种业权益比例改革从根本上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引导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更接地气。”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告诉记者。据农业部统计,4家试点单位已梳理出635项种业

科研成果,将391项成果确权到科技人员,其中共有17项科研成果进行了确权交易,交易额达到7737万

元。中国水稻所2014年专利、品种权等成果产出总数90项,比上年多了一倍。
       在做好加法的同时,改革也要求科研单位对商业领域做减法,要求“在2015年底前与其所办的种

子企业实现‘事企脱钩’”。
       脱钩“大限”将至,很多科研单位所办企业正在经历着这种“阵痛”。不过对于《关于深化种业

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后湖南省第一家完成事企脱钩的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来说,却是

一个双赢的开始。“财政给的经费不到三分之一。”所长刘伟英说,现在所里将下属企业的固定资产以

及独家开发权的水稻品种评估入股,引来外部资金组建新公司,“通过产权吃饭,进行股份改造,这样

原有的资产效应放大了。”
       “原来科研单位办的企业就像是绿萝缠在树上,脱钩短时间会面临萎缩,但经过阵痛才会有新的

希望。”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坚勇认为,“公益性科研院所举办企业,是企业做不大、做不强的

方向性问题。也会阻碍种子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外推内引共同发轫,企业正在登上商业化育种舞台
       政策推动人财物向企业倾斜,企业自身奋发图强,大手笔投入研发经费、按实际需求科学确立育

种目标、构建“工厂化”先进育种机制……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相结合,种子企业迎来发展春天
       种业管理职能转变考验着决策执政的智慧,也考量着自我变革的勇气。主管部门紧盯产业发展而

转型,管理退居幕后,监管和服务走上前台
       “一辆旧车换两个车灯就变成‘新车’了?”《种子法》在颁布15年之后,今年首次迎来“大修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对当前我国品种研发同质化严重的现状如此发问。“

要加快推进种子法修订,用法律的力量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我国种业管理逐渐退居幕后做“有为政府”,为“有效市场”的健康运

转做保障。
       深化种业改革成为跨部门、跨地区的共识,在人才、资源、成果等方面多部委联合出台举措,共

同推进。特别是2013年底,农业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联合启动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

专项整治行动,被称为“史上执法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处罚措施最严厉”的一次种业打假行动。 
 
       创新如此之难,但“复制”却极为简单,只要从地里偷走一根玉米棒子就可以私繁滥制。“如果

不能加强对品种权的保护,就没人愿意投入搞育种了。”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说。
       甘肃省张掖市是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全国玉米种子四成以上出自这个地方,一度成为玉米

品种侵权的源头。2014年,张掖市重拳出击,查处涉嫌涉种违法案件72起,对不作为的干部党纪政纪

处分15人、免职4人。“现行法律对违法企业罚款最多5万元,如果套牌1000亩地,每亩毛利润1万元就

有1000万元,他根本不在乎。”张掖市市长黄泽元告诉记者,“我们就想了个办法,要求套牌种子全

部转为商品粮,这样1亩地只值1000元,他们全部害怕了。”
       “对套牌侵权行为,我们要坚持盯防、追踪到底,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给制假售假者任何可

乘之机。”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巡视员吴晓玲说。
       品种审定制度是当前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8月17日,农业部就进一步改进

完善品种试验审定工作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而早在2013年,农业部就面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通了绿色通道,让企业自行测试品种,“

等于把原有的品种审定制度打开一个突破口,一方面解决了试验容量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企业的育种

创新。”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说。
       试验的公正性、数据真实性屡被质疑,也是品种审定制度被诟病的原因。为此,农业部对承担试

验任务的试验点严格监管,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对索贿受贿、徇私舞弊行为一经查实,试验点取消承担

试验资格,3年内不得再从事试验,品种申请者的参试品种不予审定,3年内停止其所有品种审定申请

资格。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是种业的主管部门,局长张延秋告诉记者:种子局需要将工作领域由管许可、

管品种、管质量、管市场,向抓改革、抓科技、抓政策、抓机制拓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对管理者来说,既考验着决策执政的

智慧,也考量着自我变革的勇气,种业管理职能围绕产业发展转型,成为推动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保障。
       改革激荡百舸争流,品种力量推动种业不断变革
       农民成为改革最大受益者,种业成为经济要素流入集聚地,育种机制顺畅、公益性与商业性各司

其职,改革沿着既定方向一步步接近最初目标
       从“8号文件”出台开始,新一轮种业深化改革已经过去4年多,改革激荡前行,正在一步步走向
目的地。 
       
 
       不过,改革本身必须面对利益调整,变革力度越大,争议就越激烈。对这些争议既要重视,也要

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
       科研单位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是育种的主要力量;而种子企业是国家着力培育壮大的商业化育

种主体,他们的角色如何转变?在资源、人才方面如何调整?有人认为应该一刀切,采取“休克疗法”

倒逼育种人员到企业去。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商业化育种的资金都是投向科研单位的,如果一刀切不让搞商业化育种

了,这些设备、资源、人才都是极大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会造成一个时期育种空白,影响国家粮

食安全。
       “我们要走的道路,不应该是一种替代式的改革,而应该是嫁接式的改革。”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副局长廖西元说,“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赢互促进的过程。科研院所要切

实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企业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同时,要不断深化科企合作,大力推进科企股

份合作、人才合作、项目合作,构建基于利益的命运共同体,整体提升种业竞争力。”
       “向着更高产量和更高质量奋进。”袁隆平说。这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世界人民

吃饭问题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年届耄耋,创新攀登却依然“在路上”。
       “执着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这十六字的“中国种业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种

业人中传承,民族种业正在向着历史的征途浴火而行,一个瑰丽的“种业强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宏大叙事中,徐徐铺陈,日渐清晰。